历史文化
省力不省功
物理学有个术语,叫“省力不省功”。也就是说,不存在既省力又省功的机械或工具,如果一个机械或工具可以省力,那么它必须通过移动更远的距离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弥补这部分省去的力。生活中的各种省力器材,比如动滑轮、杠杆、斜面、千斤顶等,都是省力不省功的。使用它们并不会使你获得额外的力量,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采用了“分而治之”的策略,让你成功实现给看似不可能抬起来的重物做功,其实这与“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”的道理相通。
生活中也一样,很多事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省力,但要成器成事,毅力不可少、努力不可少。篮球运动员要想投篮很准,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方法少走弯路,但少不了在篮球场上流汗苦练,多投一次,肌肉就多一分记忆,就更准一分,别无他法;想学木工,可以利用一些省力好用的工具,但砍锯凿劈刨的基本功必须反复练习扎实,否则就不可能手艺精湛;想读懂《传习录》,除了一句一句地啃、一句一句地领会,没有其他捷径。小到读一本书、做一件事,大到学习一门技艺、成就一番事业,都要深谙“省力不省功”的道理。
但在现实中,我们见过一些“想省力又想省功”的人。比如,嫌日积月累用心学习太辛苦,便夹带小抄去考场,妄想不用功便能得高分;嫌脚踏实地、勤勉尽责升迁太慢,以为弄虚作假、溜须拍马、投机取巧就能更快得到提拔重用……这些人最终的下场我们都清楚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很多时候,我们出的力气、下的功夫跟成功是成正比的。想省力、不想吃苦,浅尝辄止,就触不到事物的本质和矛盾的核心;长久深自缄默,埋头苦干,不懈奋斗,不骛于虚声,成就终将声震人间。
哈工大的校训石上写着这样几个朴实的大字——“规格严格,功夫到家”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哈工大人扎扎实实做学问,认认真真搞研究。规格严格就是高标准、严要求,功夫到家是追求卓越、做到最好。当你有这个能力时就要发挥出潜能做到最好;如果暂时能力还不具备,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能力。最后的“功夫到家”,要靠坚韧不拔的毅力、坚持不懈的磨炼。台上三分钟的光鲜,来自台下十年功的辛苦,功到自然成。
卖油翁的“我亦无他,惟手熟尔”、钱穆的“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,诀窍无他,都是能人肯下笨劲”、钱钟书的“越是聪明人,越要懂得下笨功夫”……历代手艺人、做学问的人、有成就的人,都强调一个笨功夫,他们的好手艺、硬本事、真学问,皆从笨功夫中来。《愚公移山》的故事家喻户晓,愚公“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”的笨功夫,遭到智叟的嘲笑,愚公长息曰:“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懂得下笨功夫、苦功夫的人心无旁骛、埋头努力,终会接近成功。(云南省大理州纪委监委 陈军)